【查找证书】
你的心脏是否曾突然感到一阵慌乱,像迷失了节奏的鼓点?这可能是心房颤动(简称“房颤”)在作祟。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,房颤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全球数千万人,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更为普遍。了解它,才能更好地保护心脏健康。
一、心房颤动是什么?
想象一下心脏如同一台精密的双泵系统:上方两个心房,下方两个心室。正常心跳时,心房先规律收缩,将血液送入心室,随后心室收缩将血液泵向全身。这一过程由心脏的“司令部”——窦房结精准指挥。然而,房颤发生时,心房的电活动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:
“司令部”失灵:窦房结失去主导权。
心房“乱舞”:心房肌不再协调收缩,而是像一群各自为政的舞者,每分钟快速、杂乱无章地“颤抖”数百次(可达350-600次/分钟)。
展开剩余79%心室“遭殃”:这种混乱的电信号部分下传至心室,导致心室收缩变得快速且极不规律(通常在100-200次/分钟之间),完全失去了原有的节律感。
二、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:你感觉到了吗?
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,有些人可能毫无察觉,而有些人则饱受困扰:
心跳异常:最典型的感觉是心慌、心悸,仿佛心脏在胸腔里“乱撞”、“蹦跳”或“漏跳”。
供血不足:胸闷、胸痛、气短、呼吸困难(尤其在活动时),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。
体力下降:容易疲劳、乏力、头晕,日常活动能力明显减弱。
极端情况:严重时可能引发晕厥或眼前发黑(黑矇)。
“沉默”的房颤:需警惕!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,仅在体检或因中风等其他问题就医时才被发现。这种无症状房颤同样危险,不可忽视。
三、无形的杀手:房颤的危害有多大?
1.中风风险飙升(最严重后果):
罪魁祸首:心房无法有效收缩,血流在心房(尤其是左心耳)内淤滞,极易形成血栓。不定时炸弹:血栓一旦脱落,随血流漂移,堵塞脑动脉,即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(中风)。触目惊心的数据: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!且房颤导致的中风往往更严重,致残率和死亡率更高,更易复发。
2.心力衰竭(进行性损害):
长期快速且不规律的心跳,使心脏超负荷工作,效率低下。久而久之,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,泵血能力下降,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,出现严重呼吸困难、水肿等症状,生活质量急剧下降。
3.其他影响:认知功能下降、痴呆风险增加;生活质量降低(心悸、乏力等不适);死亡率增加。
四、为何心脏会“乱舞”?常见诱因揭秘
房颤的发生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:心脏本身问题(主因):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心脏瓣膜病(尤其是二尖瓣病变)、心力衰竭、心肌病、先天性心脏病等。另外,甲状腺功能亢进、肺部疾病(如慢阻肺、肺栓塞)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、糖尿病、大量饮酒(尤其是酗酒)、年龄增长、家族史等都可能导致房颤发生。部分患者(尤其是较年轻患者)可能找不到明确病因,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。
五、如何制服“乱跳”的心脏?科学治疗策略
房颤治疗目标明确:预防中风、控制症状、管理心率/心律、治疗原发病。个体化方案是关键:
1.抗凝治疗是预防中风的核心!常用药物:华法林、新型口服抗凝药:如利伐沙班、达比加群酯、阿哌沙班、艾多沙班,已成为多数患者的首选。
重要提示:是否需抗凝由医生根据中风风险评分(如CHA₂DS₂-VASc评分)和出血风险综合决定。即使心跳恢复正常(复律),只要中风风险存在,通常仍需长期抗凝。切勿自行停药!
2.控制心室率(缓解症状的基础):在房颤持续存在时,使用药物减慢过快的心室率,改善症状和心脏功能。常用药物:β受体阻滞剂(如美托洛尔、比索洛尔)、钙通道阻滞剂(如地尔硫卓)、洋地黄类药物(如地高辛)等。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。
3.恢复并维持正常心律(节律控制):药物复律、电复律、导管射频消融术及外科迷宫手术。
4.左心耳封堵术(LAAC):是抗凝治疗的一种替代方案。
六、守护心“房”:我们能做的预防
虽然年龄和遗传因素难以改变,但积极控制以下风险因素能显著降低房颤发生和发展风险:
1.严格管理“三高”:积极治疗并达标控制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。
2.健康生活方式:
均衡饮食:低盐、低脂、富含蔬果(如地中海饮食模式)。
规律运动: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、骑车)。
保持健康体重:肥胖是重要风险因素。
戒烟限酒:彻底戒烟,严格限制饮酒(最好戒酒)。
保证充足优质睡眠: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(如果存在)。
积极治疗相关疾病:如心脏病、甲亢、肺部疾病等。
定期体检:尤其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,定期做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无症状房颤。
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王雅娟
发布于:河南省富灯网-10倍股票杠杆-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