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过几天就是“立秋”节气了,但长沙气温仍然居高不下,防暑降温依旧要重视。记者近日从长沙市第四医院获悉,近来该院肾内科(风湿免疫科)收治多例因中暑引发肾衰竭的患者。长沙市第四医院肾内科(风湿免疫科)主任、主任医师刘沧桑提醒,中暑后若24小时内尿量<400毫升(少尿)或无尿,可能是急性肾损伤的信号,必须立即送医。
为什么中暑会引发肾衰竭?
57岁的罗先生是一个装修工人,每日高温作业数小时,出汗量特别大。近日,罗先生工作时突然头晕乏力、胸闷,随后晕倒,同事紧急将其送至长沙市第四医院急诊急救中心。
急诊医生检查发现,罗先生血压低,肌酐值高达523微摩尔/升,尿素为28毫摩尔/升,怀疑“中暑热衰竭、急性肾衰竭”,随即将罗先生转入肾内科(风湿免疫科)接受治疗。经过肾内科(风湿免疫科)医疗团队的全力抢救,罗先生的病情趋于稳定,肌酐值恢复正常,目前已经顺利出院。
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、高湿环境下,引起人体水、电解质大量丢失,以及体温调节异常或散热障碍的一种急性疾病。根据严重程度,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类。其中,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、口渴、头晕、耳鸣、胸闷、心悸、四肢无力等;轻症中暑,体温往往在38℃以上,除先兆中暑症状外,还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面色潮红或苍白、皮肤灼热等情况;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,可出现高热、意识模糊、抽搐、昏迷、多器官衰竭,如不及时救治,会危及生命。
展开剩余61%刘沧桑解释,肾脏是全身血流量最丰富的器官之一,在高温环境下,极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冲击,成为中暑的“受害者”。比如,血液重新分配,身体为了散热会使皮肤血管扩张,导致肾脏等内脏器官血流量减少;脱水与血液浓缩,大量出汗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,血液黏稠度增加,影响肾脏的正常运转;直接热损伤,高温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,破坏肾脏的结构和功能;肌红蛋白尿,肌肉因高温等原因发生溶解,释放出的肌红蛋白可能堵塞肾小管,阻碍尿液生成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,导致肾脏在数小时至数天内,从功能性损伤发展为器质性衰竭。临床上,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甚至无尿,还伴有电解质紊乱和代谢废物蓄积,严重者需紧急进行血液透析挽救生命。
高温天气,做好防暑降温及时补水
刘沧桑表示,预防中暑导致肾衰竭的关键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避免严重中暑(尤其是热射病):及时识别中暑早期症状如头晕、恶心、高热、少尿等,并迅速采取降温措施。避免高温环境长时间作业,尤其是湿度高、通风差的环境。运动或劳动时注意补水,每小时补充500~1000毫升含电解质的水(如运动饮料)。
科学补液,维持肾脏血流:不要等口渴才喝水,口渴时身体已脱水1%至2%。避免只喝白开水,白开水可能稀释血钠,加重低钠血症,可交替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。
警惕横纹肌溶解:剧烈运动或高温劳动后,若出现肌肉剧痛、无力,尿液呈酱油色、尿量减少,提示脱水或横纹肌溶解,需警惕肾损伤,建议立即就医。
避免肾毒性药物:中暑后慎用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)、某些抗生素、利尿剂等,防止肾损伤加重。
中暑后密切监测肾功能:如果中暑严重,即使症状缓解,也应就医检查尿常规(看有无蛋白尿、血尿)、血肌酐、尿素氮(评估肾功能)、心肌酶(判断是否有横纹肌溶解)等。
高风险人群需特别防护:老年人(体温调节能力差,易脱水)、儿童(出汗调节不完善)、运动员或户外工作者(热射病高危人群)、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肾病患者,更易出现肾损伤。
刘沧桑提醒市民,高温天气,要做好防暑降温,及时补水。中暑后若24小时内尿量<400毫升(少尿)或无尿,可能是急性肾损伤的信号,必须立即送医,只有早期干预,才能有效避免肾衰竭的发生。(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卜希)
发布于:北京市富灯网-10倍股票杠杆-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